前兩天,看到鳳凰網博報2012年度文選《給理想一點時間》里面一位作者對有關中國教育制度進行解剖和批判,說到中國當今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虛華與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臉”的無畏和無恥。發問這樣的教育哪里還有靈魂和真諦?又如何能夠撐起中國的明天和未來?
其實,對于這樣的類似的批判言論已經不絕于耳,只是批判不倒而已。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授石毓智博士在武大作的題為“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的講座,就批判當今的中國教育制度是“死要面子”,在于老師、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對學生的期許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語就是:“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日學校以我為榮”。
因為“死要面子”,而置忽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樣一個信念于不顧,將原本應該“以人為本”的教育定義為“育人為本”,就使得原本是多彩的、幸福的教育走進了功利主義怪圈,將學校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生產車間,將教師變成工人,將學生變成產品甚至是道具。
如果說“死要面子”反映的是整個社會多方力量對孩子的期許與實際執行當中的應試教育的現狀之間的矛盾,“死不要臉”則反映的是教育制度的設計者、執行者們在“教育改革”的折騰當中上演一出“你方唱罷我登臺”的形式主義,打著學術的旗號搞詐騙,掩人耳目玩“貓膩”,拿著文件規定當作為,校長隊伍亂象叢生,把學生當道具的厚顏無恥。
教育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到底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制度,而有什么樣的教育制度就產生有什么樣的教育方式。
頂層設計存在的問題,這或許才是問題的根源。或許當代世界上沒有一種教育思想的設計初衷就是要培養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會機械地填滿各種框架性的條文的公民,但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卻可能犯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主義錯誤。在這樣的教育思想作用之下,決定了其教育制度必然是歪曲了“以人為本”的本意,形成“教招考一體化”的格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學什么”的應試教育。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產生的教育方式必然是——周末老師布置作業,寒暑假老師布置作業;父母們還要帶著他們滿城跑,參加各種提高班;上學、作業、考試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孩子們失去了童年和少年,也失去了樂趣。
同樣是鳳凰網博報2012年度文選,有作者在談到德國民富國強的奧秘時,強調了德國聞名世界的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是不教太多東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玩得開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識。嚴格來講,德國從中學才開始傳授知識,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學習和思考。大學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來才給你講框架性的知識。德國大學沒有規定的教材,教材是根據老師的喜好和專業背景來確定,也就是說我今天想講點什么是根據我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能力來定(納粹思想例外)。
筆者清楚地記得研究生開學之初,教務處處長對我們所講的讀研究生應該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其一是大腦,其二是技術。將思考問題的能力擺到首位,個人舉雙手贊成。
對思考能力的培養的重視,恰恰就是注重人的教育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區別于非大學生最根本的一點便是系統、深入、獨立以及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國外的大學生在就業的時候才能夠非常自如地穿梭于各個專業領域之間。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可能成為華爾街的風云人物,一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以成為出色的新聞記者。大學畢業以后能夠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并不取決于他的專業是否熱門,而是取決于他在專業學習當中是否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們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至于“死要面子”和“死不要臉”哪個更可怕之爭,真的沒必要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