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第一個國家級區域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繁榮和發展海西文化、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戰略舉措。非物質文化傳承與發展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2009年4月25日,漳州市圖書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大偉先生到我校,就中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在青年學生傳承與發展問題與我校團委展開交流。
校團委書記朱百里向張大偉先生介紹了我校依托閩南文化特色學生社團在服務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開展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近年來先后成立了大學生閩南學社、大學生木偶學會、大學生南音學會、客家山歌學會等,彰顯了濃郁的閩南特色。南音學會多次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澳門華人團體進行文化交流。2007年11月我木偶學會代表兩度分別應臺灣東海大學、臺灣屏東木偶劇社邀請,赴臺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等高校交流;2007年日本日中友好會館、臺灣霹靂電視臺先后到學校訪問交流;2007年12月木偶學會又作為全國高校唯一代表應邀參加“東西方偶劇精粹對話北大”學術研討會;有效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繼承抗戰時期漳州薌潮劇社精神的薌濤劇社,成立二十四年來,活躍在漳州市各地部隊、校園、企業、田間,共演出兩百多場次,為校園文化和地方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8年10月劇組《同桌的你》赴上海參加首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戲劇節獲得“優秀劇目獎”、“校園戲劇之星”的榮譽稱號。2008年我校申報的《傳承“薌潮”精神 薌水濤聲依舊》榮獲2008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二等獎,這是福建省高校申報項目中獲得的最高獎項。
張大偉先生對我校青年學生服務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所取得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示今后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加強與高校青年學生的合作,加大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研究與探索,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了解閩南文化、傳承閩南文化、保護閩南文化,不斷提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層次和水平。最后朱百里書記與張大偉先生就閩南特色學生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閩南文化生態調研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高校資源優勢與服務漳臺交流相結合等方面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探討,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