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圖書館宣傳月閩南文化系列講座之《顏思齊與臺灣的早期開發》在達理306大梯教開講,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漳州市委黨校何池教授為大家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
    何教授先從臺灣未開發前的社會狀況講起。在漢人大規模開發臺灣前,臺灣當地土著居民仍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元明時期,開始有零星的漢人遷居臺灣,但未對當地社會帶去多大影響。顏思齊(明漳州府海澄縣人)率眾到達臺灣后,又從閩南主要是漳州沿岸遷移了3000余人往臺灣墾荒,掀起了漢人大規模開發臺灣的序幕,帶去了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技術,也使閩南文化民俗得以在臺灣廣泛傳播。顏思齊也因其對臺灣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而被臺灣人民尊稱為“開臺王”,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現在的臺灣人口中35.8%的祖籍在漳州,便是起源于顏思齊發動的大規模遷居。同時何教授還認為,“臺灣”的稱法也是源于顏思齊開發臺灣之時。
    在講座過程中,何教授不時引經據典,以翔實的史料和豐富的圖片詳細介紹了顏思齊的生平及其重要活動地點,充分闡述了顏思齊開發臺灣的重要意義,對于史學上仍有爭議的部分內容也從多方面進行了對比說明。他的講座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講座結束后,聽眾們踴躍提問,并得到了何教授的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