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8點30分,浙江傳媒學院段曉明教授在篤行樓126為新聞系學生帶來一場關于紀錄片創作的講座。講座由新聞系靳青萬副主任主持。
段教授有近二十年的電視臺工作經驗,期間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電視片(包括電視連續劇、專題片、記錄片),如電視連續《黃河東流去》,紀錄片《起訴在東京》、《中國軍醫與英國戰俘》等, 得到觀眾和業界的一致好評,并在1997年入選《中國電視名人錄》。段教授基于這樣豐富的經驗基礎對紀錄片創作過程進行解讀。他認為好的選題是片子成功的一半。而選題價值可以從社會性、新鮮性、復雜性、形象性、人文性等五個角度來考查;選題源于生活,可以從報紙、電視、網絡、社會上、親朋好友、身邊的生活獲得。他特別提醒同學們發現好的選題后要有始有終,“學生時代就是要抓住機會鍛煉”。對于構思階段,他以紀錄片《閑著》的創作過程為例進行詳細闡述。攝像出身的段教授還對攝像創作的方法、手段,紀錄片攝像的原則、創作形態等做了分析。最后,他與大家一起分享作品《起訴在東京續集》。
5月29日晚上七點,段曉明教授又做了題為“影視編輯學若干問題”的講座。
段教授結合紀錄片播放,闡述紀錄片畫面剪輯、解說詞寫作以及聲音合成三個方面具體細則。講座由《北大之光》宣傳紀錄片的播放切入主題,短片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北京大學現況與歷史;段教授剖析該紀錄片以光為主軸線的剪輯特色,同時對比解說浙江傳媒學院建校30周年的紀錄片制作理念,強調紀錄片的畫面流暢性剪輯等要求。講座過程還播放了倫敦2012申奧紀實宣傳片、浙江傳媒學院獲獎作品《飛翔夢想》、《少林有個陳小龍》以及獲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海豚灣》等作品。段曉明教授強調:“紀錄片是對生活的‘再創作’,不同于其他性質影片剪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記錄片所追求的,對于即將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學生尤其要增強社會責任感。
這兩場講座緊貼學生專業學習,段教授毫無保留的創作心得分享讓大家受益匪淺,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熱情。